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现状与挑战播报
编辑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并在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省陆地总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7%;全省海洋面积约为41.9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3368.1公里,占全国岸线的1/5,近岸海域包括河口、港湾和近海浅海水域,面积为7020.5平方公里(附图1)。
全省共有21个地级以上市,分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及山区四个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佛山等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和肇庆市的端州、鼎湖、高要、四会等县(市、区),面积为4.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3.7%;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等市,面积为 1.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8.6%;粤西地区包括阳江、茂名和湛江等市,面积为 3.26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8.1%;山区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云浮等市和惠州市的龙门、肇庆市的广宁、怀集、德庆、封开等县,面积为 8.9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49.6%。
(一)发展现状。
广东是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真人百家家乐app,成绩显著。1979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86亿元增加到11769.7亿元,年均增长13.4%。2002年,全省人均GDP为15030元,为全国人均GDP的1.9倍。
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广东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省与各市政府签订环保责任书,先后实施政府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地方党政领导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和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强化了各级领导的环保责任;通过认真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全面启动珠江综合整治工程和治污保洁工程,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
(二)存在问题。
1. 协调发展失衡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23%和31%,2002年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高达72%和87%,东西两翼、山区土地总面积和人口总数分别占全省的77%和69%,但2002年东西两翼GDP和财政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20%和7%,山区GDP和财政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8%和5%,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差异显著。
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达34295元,东西两翼和山区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4.3%和15.4%,与1990年东西两翼和山区人均GDP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9.5%和28.1%相比,差距扩大。2002年广东人均GDP最高市为最低市的13.1倍,两极差距明显。
(2)区域生态环境差异显著
我省山区经济欠发达,开发强度不大,自然植被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在我省四大区域中,山区总体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资源宝库,同时也是我省重要饮用水源的发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带,其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极为重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四大区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总体环境质量较差,水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地理优势明显,大气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但由于气候影响,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粤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水质性缺水严重,粤西地区受自然因素影响,工程性缺水显著。
(3)资源消耗水平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
2002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为504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43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为38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美国的4.6倍;万元GDP能耗为0.96吨标准煤,高于浙江省0.85吨标准煤的水平。
2002年广东省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为41.7吨,与江苏省的39.9吨接近,远高于浙江省的33.2吨、山东省的21.9吨和上海市的35.5吨;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1千克,高于江苏省的7.2千克、浙江省的7.4千克和上海市的6.1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3千克,高于浙江省的8.0千克。
可见,广东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2. 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1)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水污染问题是广东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2002年全省江河干流水质以Ⅱ类为主,总体良好,但部分流经城市的河段和内河涌水环境污染严重,现有水质监测断面中,17.5%的省控断面属劣Ⅴ类水质,生活有机污染特征明显,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水污染物排放量巨大,部分河段纳污量已超出环境容量,粤东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河段水质恶化,造成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水质性缺水比较严重。
2002年全省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3.8%,虽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依然偏低,而且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将面临较大威胁。
广东省入海河口水质总体保持良好,韩江和九洲江入海河口水质属三类,但珠江口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属四类。近岸海域环境由于受到来自陆地污染源、海上工程及交通运输、海产养殖等的影响,海域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局部地区还出现过度利用海洋资源的现象,广东近岸海域已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赤潮高发区,2002年308%的城市的近岸海域水质属超四类。
(2)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下降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增加,2002年为97.55万吨,酸雨频率居高不下,为40.5%。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各城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比值呈增长趋势,以氮氧化物污染为特征的机动车尾气型空气污染日渐突出,已出现光化学污染征兆,并形成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现象。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部分地区污染加重。
(3)固体废物污染负荷加重
全省固体废物产生量快速增长,2002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2044.9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44.6万吨。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仅2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4.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9.3%。尚未建立完善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系统,拆解企业无序发展,产业化水平、处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严重污染环境。
(4)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突出
城镇化大量挤占生态用地,城市绿地明显减少,生态功能明显减弱。全省水土流失问题虽有所改善,但局部地区依然严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大,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42.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
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林龄、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功能较差。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截至2000年外来物种入侵面积达108.1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7亿元。红树林湿地破坏严重,2001年红树林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全省红树林面积仅10065.3公顷,历年被占用的面积达7912.2公顷。
海洋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近80%的鱼、虾、蟹、贝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出现大面积萎缩,甚至消失。珊瑚礁、海草场、滨海湿地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目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区的底层渔业资源密度不足原始资源密度的1/9,北部湾海区的资源密度不足原始密度的1/8。
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加重,农村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普遍较差,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显露。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未引起高度重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形势严峻。
(5)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形势紧迫
全省有放射源约6500枚,多年积累的废源和闲置源难以及时收贮,铀矿冶炼所产生的尾矿和废渣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处理,加上一些核设施陆续退役,遗留大量放射性废物,存在重大的放射性环境污染隐患。同时,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电力输送、电气化铁道等伴有电磁辐射和感应的设备越来越多,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急剧增多。
3. 环境管理能力薄弱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很大,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的大部分地区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和固体废物管理等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队伍素质偏低,设备落后,环境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薄弱。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能力滞后。
未来发展播报
编辑
1. 环境压力加大
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确定了未来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东省未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
2. 资源瓶颈凸现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长,粤东、粤西地区及山区也将形成新的城镇聚集区。据预测,2010年我省总人口将突破1亿,城镇化率达65%以上,人地矛盾逐渐加剧,水资源和能源进一步紧缺。
按目前广东省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估算,到2010年,全省生产生活用水量将增加18%,占本地水资源量的27.3%;到2020年,将增加34%,占本地水资源量的30.9%。到2010年和2020年,能源需求量也将分别增加45%和89%。
3. 产业转移加快
伴随着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部分产业将逐步向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转移。
粤东、粤西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保护能力较差。山区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省重要饮用水源的发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带,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极为重要,其水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目前,化工、纺织印染、陶瓷、冶炼等部分污染行业已开始向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转移,并有不断加快的迹象,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必将导致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负荷明显增加,产业转移引起污染转移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以建设和谐广东、绿色广东,实现富裕安康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规划城镇和产业发展,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节约资源,循环高效:遵循循环经济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分类指导,分区控制: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控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环境优先,山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粤东、粤西地区坚持发展中保护的战略。将全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和集约利用区,进行生态分级控制管理。
创新机制,强化调控: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明确职责,落实分级目标、任务,创新机制,采取措施,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准年。
规划基准年为2002年。
(四)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筑山区生态屏障,把粤东、粤西地区建设成广东未来快速协调发展的新跳板,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进步、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绿色广东。
近期目标(2005-2010年):总体布局,重点建设。构筑生态安全体系,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行清洁生产,初步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力争不欠新账、多还旧账。50%的地级以上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若干市率先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
远期目标(2011-2020年):全面建设,维护提高。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形成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循环经济社会体系,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80%的地级以上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50%以上的地级以上市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
广东省环境保护目标见附表1。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
环境灾害 地震灾害后的环境卫生对策!
点击上方“中国疾控动态”可订阅哦!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国正处于地球两大地震带交接处,地震灾害多发。地震发生后,首要的卫生工作是紧急医学救援,救治伤员,应急安置灾民;同时,还应加强震后的环境卫生工作,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一、 卫生评估 降低震后灾害
地震灾害发生后,应首先进行地震区域的卫生评估,为震后的救灾防病提供基础资料。
1. 基本卫生资料评估。地震灾后,应首先收集该地区基础人口资料、卫生设施(人员)可及性资料、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情况等基础资料。
2. 环境卫生脆弱性评估。地震灾后,环境卫生工作应首先确定供水、食品卫生、粪便处理、垃圾处理、帐篷等的需求和优先顺序,还应从放射性危险、化学物污染、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的角度综合考虑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情况对健康的影响。
3. 环境卫生需求评估。除紧急医学救援外,还应充分评估医疗点和医疗人员配备量、药品和杀虫剂配备量、供水和消毒剂配备量、临时厕所和垃圾收集点的设置量等环境卫生需求。
二、 恢复供水 加强饮水消毒
震后各种供水水源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饮水水质卫生条件恶化,组织应急供水是卫生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1. 震后初期,瓶装水等包装水供应和水车送水是非常有效的保证饮水安全的供水方式。
2. 积极寻找备用水源。备用水源的选用应满足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维护、经济技术合理的原则。
3. 加强饮水消毒。震后应尽快恢复市政供水或集中供水,在恢复供水前应加强水质监测力度,合格后方可供水;选用备用水源供水、分散供水和自供水时更应该强化饮水消毒。
三、 规划有序 分区临时安置
震后房屋等设施破坏,临时设置的灾民安置点应合理规划,分区设置。
1. 设立临时安置点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条件,防止余震、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安置人群的危害。
2. 临时安置点应设置医疗点、供水点、垃圾集中收集点、临时厕所等,各区域应相对独立设置,避免交叉污染。
3. 安置点应便于排水,应防止污水污染水源;通风良好,防止回风。
四、 修建厕所 杜绝分散如厕
灾后粪便的管理是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灾后厕所的设置应满足群众需要,同时应因地制宜,尽快设立临时厕所,避免分散如厕。
1. 原有公厕在破坏不严重的情况下,应尽快修复,评估其安全性和可用性后恢复使用。
2. 在灾民安置点,应尽快设立临时厕所,厕所应设置在下风向,底部应不渗漏,避免污染水源,设立的厕所应有明确标识,夜间应有照明。
3. 在人员密集区域或不方便搭建临时公厕的安置点,可采用流动厕所,加强对流动厕所专人管理,及时清理并消毒。
五、 流水洗手 预防病从口入
灾区卫生条件受限,卫生防病的首先任务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肠道传染病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此,加强粪便管理和防止病从口入尤为重要,而流水洗手是最有效的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措施。
1. 震后初期,应尽量减少接触人畜动物尸体和经地表水浸泡的家具、衣物等物品。
2. 在饮水供应受限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用手揉眼睛、直接抓取食物食用,在进食前可采用免洗洗手液等进行手部卫生消毒。
3. 如条件允许,应尽量设置专门的洗手龙头,采用经处理的水流水洗手,洗手时可用肥皂或洗手液充分搓洗以清除污渍和微生物。
六、垃圾分类 集中收集处置
地震灾后,安置点垃圾应实行分类集中收集处理。
1. 医疗垃圾尤其是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垃圾,应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专门收集处置。
2. 生活垃圾应设置集中收集点真人百家家乐app,实行专人管理,收集点应与居住区尽量隔离,垃圾应进行适当消毒,避免腐败或异味产生。
3. 垃圾收集点应避免渗漏,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污染水源;应有防止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活动的措施,避免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七、尸体处理 兼顾伦理卫生
地震灾害往往突然发生,造成一定的人员或动物伤亡。灾后尸体处理,除考虑传染病防治和环境卫生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伦理需求。
1. 一般来讲,死亡或腐烂的尸体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无需进行消毒,但如果尸体经粪便沾染、污水浸泡、虫鼠接触后,为避免疾病的发生,应对尸体进行充分消毒处理。
2. 尸体处理时,应考虑伦理需求。尸体应尽快确定身份,以保证丧失亲人的心理(精神)健康。短期不能确认身份的尸体,应进行防腐处理。
3. 动物尸体应尽快焚烧或掩埋处理。避免其他动物接触或污染水源。
八、虫媒防治 切断蚊蝇鼠患
地震灾害发生后,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某些昆虫和鼠类数量的增加,公共卫生设施破坏也有利于蚊蝇等的大量孳生,居住设施的破坏也导致人容易失去纱窗、蚊帐等的保护。因此,应加强虫媒防治,防止蚊蝇鼠患影响人群健康。
1. 地震发生后,应充分调研该地区震前的地方病和传染病流行状况,着重注意该地区是否为鼠疫(鼠传播)、疟疾(按蚊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虱子传播)、登革热(伊蚊传播)、回归热、出血热(蜱传播)等的自然疫源区。
2. 在临时安置点,应对厕所、垃圾收集点、水洼、污水沉积区采取灭蚊蝇、杀虫和防鼠措施,避免蚊蝇孳生和鼠类出入。
3. 救援人员和医务人员可采用穿戴杀虫剂浸泡过的防护服来防止蚊蝇的叮咬,特殊人群如病人、伤者、老人、孕妇和儿童,必要时可采用疫苗或药物预防。
九、健康促进 增强卫生宣教
地震灾后,健康教育是有效的卫生防病对策。
1. 地震灾后,应及时进行卫生宣教。重点关注饮水与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心理(精神)卫生等内容。
2. 积极组织群众(社区)参与,灾后群众参与可有效确定灾害救援的优先顺序,也有利于灾后卫生工作及灾后重建的实施。
3. 着重加强对灾后儿童的健康教育,教育儿童不要在厕所区域、垃圾收集点逗留玩耍,不乱翻垃圾,不收集其他废弃物作为玩具。
十、环境评估 积极恢复重建
地震灾害发生后,将逐步由紧急救援期过渡到恢复重建期。在恢复期,应进行充分的环境评估,避免继发危害的产生,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1. 房屋重建环境卫生评估。灾后必然要进行房屋恢复重建,除考虑资源和经济条件外,房屋重建的选址、防震、防洪、防潮、采光等环境卫生问题也应进行充分评估。
2. 供水和卫生系统重建。供水和卫生系统重建是灾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卫生举措。应充分评估新建或恢复的供水设施或卫生系统的使用情况、对灾害的抵抗力,以满足群众对供水和卫生的需求。
3. 继发环境灾害评估。地震灾害可能导致地质、水文等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对健康的危害。应充分评估地震灾后的继发环境灾害。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